近日,中国青年报·中青校媒就反诈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,调查结果显示,44.86%受访大学生的身边人有过被骗经历;29.48%曾亲身遭遇过诈骗,但没有上当;10.67%在经历诈骗后掉进了诈骗陷阱。如今校园诈骗手段多变,大学生因为安全意识薄弱、缺乏社会经验,已经成为诈骗案件高发群体。在2023年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”期间,华夏基金积极响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、北京市丰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和北京市新村街道办事处的号召,将“基金行业在行动——投教纳入国民教育体系”主题活动带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,面向超650名本科和硕士新生,开展“开学第一课”校园反诈宣传教育活动,吸引数百名师生参与,助力校园筑牢反诈“安全门”!
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,结合新颖活泼的授课方式,华夏基金的专家向同学们生动再现了投资理财诈骗的四大典型案例——杀猪盘、非法证券活动、虚拟币诈骗、“暴富微信群”,并总结了投资理财诈骗的四大共同特点:第一,各类平台推广,诱导性宣传;第二,高收益、高返利作诱饵;第三,小额收益或返利,获得受骗者信任;第四,涉及大额转账或汇款。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十分庞杂,提高防骗意识、增强防范能力成为了大学生“必修课”。针对“如何有效防范诈骗”的问题,华夏基金的专家总结了五个要点:要有反诈意识、不要感情用事、切忌贪小便宜、保护个人隐私、了解反诈渠道。此外,在发现自己被骗后也不要惊慌,更正确的做法是理智采取补救措施,比如立即报警尽快止损、拨打银行专线紧急止付、转移钱款通知家人避免二次受骗、配合警方提供证据等等。
活动现场-首都经济贸易大学
华夏基金认为,除了接地气的反诈知识科普、更多样的反诈培训形式,不断加强对年轻群体的财商教育,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商观念,也是增强年轻群体自身反诈能力的重要一环。一方面,大学生要正确认识“金钱”,树立正确消费观念。理性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,合理安排生活支出。另一方面,大学生要学习金融、理财知识,增强风险意识。此次反诈宣传贴近学生群体,课上学生们互动积极,踊跃发言,对各类电信诈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。此外,此次宣讲提供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反诈措施,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广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,营造平安、有序、和谐的校园环境,有助于以大学生群体为圆心进行“辐射”,让“反诈投教”覆盖更多的社会群体。
近年来,华夏基金持续扎实推进高校投教工作,通过线上线下等系列投教活动,帮助大学生们树立理性投资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科学理念,提升金融素养和财商知识储备,共筑健康校园金融生态。未来华夏基金将继续以“投教纳入国民教育体系”为中心,通过更多元化的投教形式,帮助更多投资者掌握金融知识、反诈知识,持续提升投资者获得感。
(本期内容由华夏基金提供)
免责声明
本文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协会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,但并不对其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,对因使用本文信息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。